当前位置: 学院首页 > 学生工作 > 隐形翅膀 > 正文

厚重安徽----皖籍名人(3)

【来源:互联网 | 发布日期:2010-08-23 】

戚继光(1528-1587):定远人,字元敬,号南塘,明朝军事家,抗倭名将。出身将门,初任登州卫指挥佥事,1555年调浙江抵抗倭寇,他招募编练新军,人称“戚家军”,为抗倭主力。1561年在台州大胜倭寇,次年捣破倭寇在横屿的老巢,解除东南倭患。1567年调往北方镇守蓟州,屡败蒙古诸部,升左都督。后又南调镇守广东。对练兵、治械、阵图都有创见,著有《纪效新书》、《练兵实纪》、《止止堂集》等。

阮大铖(约1587~1646)字集之,一字园海,号石巢,又号百子山樵。明桐城(今属枞阳县)人。阮鄂曾孙。后迁居安庆百子桥。万历四十四年(1616)进士,擢给事中。天启四年(1620),吏科都给事中缺任,同乡左光斗极力推举,赵南星、杨涟等因其轻浮多变,仅补工科都给事中。阮极为不满,对左光斗极为和推举,赵南星、杨涟等因其轻浮多变,仅补工科都给事中。阮极为不满,对左光斗以怨报德,投靠魏忠贤,呈《百官图》,参与阉党,制造了“明末六君子”惨案。崇祯即位后,名列逆案,削职还乡。崇祯十七年(1644)被凤阳总督马士英推举为南明政权兵部右侍郎,继兼左副都御史,后升兵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。排斥史可法,起用杨维垣、虞迁陛等,迫害东林、复社文人。清兵攻陷南京,逃往杭州、金华,为士绅所逐,转投方国安。后降清,从攻仙霞岭而死。善戏曲,所作传奇今知有9种,现存《燕子笺》、《春灯谜》、《牟尼合》、《双金榜》4种。另有《咏怀堂诗集》。

方以智(1611-1671):明末清初桐城人。字密之。号曼公。崇祯进士,任翰林院检讨。少年时与陈贞慧、吴应箕、候方域等参加“复社”活动,为“明季四公子”之一。清兵下广东,出家为僧,改名大智,别号弘智、浮山愚者等。他博学宏通,在科学、哲学等方面都有杰出成就。他主张虚实并重,科学与哲学互补,儒、佛、道“三教合一”,会通古今,兼备百家。在中国哲学史上,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对立统一的矛盾法则是宇宙的根本法则,其使用的“一分为二”、“合二为一”等概念成为后人通用的哲学术语。著作甚丰,现存有28种之多。著名的有《通雅》、《物理小识》、《东西均》、《药地炮庄》、《浮山集》等。

戴震(1723-1777):清休宁人,字慎修,东原、果溪。乾隆举人。屡考进士不中,后开馆纂修《四库存全书》,授翰林院庶吉士。对天文、数学、经学、历算、地理、方志、音韵、训诂均有精深研究,为乾嘉时代皖派考据大师。治经反对师法汉儒,主张以原经典本身为主,仍属古文经学。学者段玉裁、王念孙父子皆从其学。著有《孟子字义疏证》、《毛郑诗考正》、《声韵考》、《声类表》、《考工记图》、《戴氏水经注》、《勾股割圈记》等。所著多编入《戴氏遗书》。

王茂荫(1798-1865):清歙县人,经济学家,道光进士,1851年上《条议钞法折》,提出发行可兑现银钞,以解决财政危机,是其货币思想的荟萃。1853年议订发行官钞简要章程。旋任户部右侍郎,兼管钱法堂事务。反对铸“当十”、“当百”大钱和发行不兑现纸币主张,认为这必然引起通货膨胀,物价上涨,未被采纳。次年主张将已发行的不兑现纸币改为可兑现销币,并规定最高发行额,以阻止通货继续膨胀。1862年任左副都御史等职,马克思对其的货币思想给予赞赏,他是马克思在《资本论》是提到的唯一中国人。

梅文鼎(1633-1721):清宣城(今宣州市)人,字定九,号勿庵,宣城数学学派的奠基人,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天文学家、数学家。幼时注意观察天象,后接触西方书籍,康熙年间进京,以学识为康熙赏识,曾系统考察古今中外历法,又介绍欧洲数学,研究中西历算。近人称梅文鼎和日本的关孝和、英国的牛顿为当时世界的三大数学家,著有《方田通法》、《方程论》,方程求解方法和理论早西欧人200年,所著历算书达80余种,其中《古今历法通考》为中国古代历学史的专著。

李鸿章(1823-1901):清合肥人,字少荃,道光进士,洋务派领袖。1853年办团练抵抗太平军,1858年入曾国藩幕,襄办营务,1861年编练淮军,在他主持下,淮军逐步实现了近代化,先后镇压了太平军、捻军,最后成为清政府国防军主力。1862年升任江苏巡抚,1865年为两江总督,1867年授湖广总督,1870年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,掌管清廷外交、军事、经济大权,成为洋务派领袖。自60年代开始,先后开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,主要有江南制造总局、金陵机器局、轮船招商局、开平煤矿、天津电报局、津榆铁路等企业,利用海关税收购军火和军舰,创立北洋水师学堂,主持向海外派遗留学生活动,建立北洋海军。有《李文忠公全集》。

刘铭传(1836-1895):肥西人,字省三,号大潜山人,淮军名将,抗法英雄,台湾首任巡抚。1854年为对抗太平军在乡办团练,1862年编为李鸿章淮军,开赴上海镇压太平军,升参将,所部号“铭军,为淮军主力之一,1864的以功升至直隶提督。1884以巡抚衔督办台湾军务,抗击法军八个月,取得胜利。1885年台湾设省,被任命为第一任台湾巡抚,在台湾修铁路、开煤矿及新式学堂,筹划加强军事防务,对开发台湾多有贡献。著有《刘壮肃公奏议》等。

丁汝昌(1836-1895):清庐江人,字雨亭,海军提督。参加淮军后随从刘铭传镇压太平军、捻军,升任参将,1874年李鸿章筹办海军,1875年受命赴英国购买军舰。归国后即统领北洋水师,1888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,率舰队护送运兵船只到鸭绿江口,回程时于大东沟海面突遭日舰队截击,发生黄海海战,他指挥应战,重创日寇两舰,1895年日寇以海陆两军围攻威海卫,他因力战失利拒绝投降而自杀。

胡雪岩(1823-1885):清绩溪人,名光墉,著名徽商。初在杭州设银号,后入浙江巡抚幕,为清军筹运饷械,1866年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,在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,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,为左大借外债,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,又依仗湘军权势,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20余处,并经营中药、丝茶业务,操纵江浙商业,资金最高达二千万两以上。并开办胡庆余堂中药店。

詹天佑(1861-1919):字眷诚,原籍安徽婺源县人,铁路工程师。1872年以幼童留学美国,为中国所派的第一批留学生,1881年毕业于耶鲁大学,1905-1909年以工程师主持修建京张(北京张家口)铁路,为我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,修建滦河大桥,培养了我国第一批铁路工程师,后任汉粤川铁路督办,1912年发起组织中华工程师会,任会长。著有《京张工程纪略》及图。

邓稼先(1924-1986) 安徽怀宁人,著名核物理学家,中国科学院院士。

邓稼先祖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,父亲是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。“七七”事变后,全家滞留北京,16岁的邓稼先随姐姐赴四川江津读完高中。1941年至1945年在西南联大物理系学习,受业于王竹溪、郑华炽等著名教授。1945年抗战胜利后,邓稼先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。

1948年10月,邓稼先赴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物理系读研究生,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。在他取得学位后的第9天,便登上了回国的轮船。回国后,邓稼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,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。1958年8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,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,随后任研究所副所长、所长,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副院长、院长,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,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。

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、领导者,被称为“两弹元勋”。在原子弹、氢弹研究中,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、流体力学、状态方程、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,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,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。原子弹试验成功后,邓稼先又组织力量,探索氢弹设计原理,选定技术途径。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。

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》,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,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,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,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。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。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,他还写了电动力学、等离子体物理、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,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,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“量子场论”和“群论”。

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,为了祖国的强盛,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,他甘当无名英雄,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。他常常在关键时刻,不顾个人安危,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,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。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,却鲜为人知,直到他死后,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。

杨振宁(1922--),安徽合肥人,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家、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。1942年西南联大毕业,1944年西南联大研究所毕业,1945年在西南联大附中教学后赴美,1948年夏完成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。1957年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,获得诺贝尔物理奖。他们这项贡献得到极高评价,被认为是物理学上的里程碑之一。1965年应纽约州立大学校长邀请筹备创立石溪分校研究部门、1966年离开普林斯顿赴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主持物理研究所,担任教授至今。曾资助大批中国学者去美国石溪分校访问、学习,捐助建立各类基金,为中国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,并为中国发展献计献策。被授予中科院首批外籍院士。杨振宁以曾经接受中国文化熏陶为自豪,在接受诺贝尔奖由他代表致辞时曾说:在广义上说,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,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,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,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,同样的,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。

程长庚(1811-1880):清潜山人,名椿,字玉姗,幼时曾入“和盛成”科班学艺,咸丰、同治年间参加四大徽班进京演出,被举为“三庆班” 班主,并长期担任当时戏曲艺人的行会组织“精忠庙”的会首。擅长演老生,艺术上融徽调、汉调、昆腔于一炉,对京剧老生唱腔和表演艺术的形成贡献很大,嗓音宏亮,咬词准确,于高亢中又婉转抒情,独具特色,自成一家,尤以《文昭关》、《群英会》、《战长沙》著名,有“活鲁肃”之称,历史上被誉为“京剧鼻祖”。

严凤英(1930-1968),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。原名严鸿六,出生于桐城县罗家岭一个贫苦家庭。12岁时,严凤英拜桐城人严云高学唱黄梅戏,不久便在业余班社里登台唱戏。当时,由于家庭、族人反对,严风英离家出走,参加正式戏班,并改艺名为凤英。随后,严凤英又向老艺人丁老六请教,初演《何氏劝姑》、《打猪草》即深受观众赞赏,后演出《菜刀记》中柳凤英一角又获得成功。

1946年,严凤英来到安庆市,先在群乐剧场演出,以《小辞店》、《游春》两曲戏轰动安庆。

1948年,社会动荡不安,不满20岁的严凤英流落到上海,解放前夕又辗转到南京。为生计所迫,严凤英易名严岱峰,先在舞厅伴舞,后结识京昆世家甘贡三之子甘律之,学唱昆曲《游园惊梦》等。严凤英对京昆艺术的刻苦追求,为后来她在黄梅戏中的精湛演技奠定了良好基础。

1951年,严凤英重返安庆舞台,继续在“群乐剧场”演出(后改名为“胜利剧场”)。1952年,应邀到上海演出,她在传统小戏《打猪草》、《蓝桥会》和现代戏《柳树井》中所塑造的角色,情感真挚,性格鲜明,唱腔优美动人,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,严凤英也因此被上海观众誉为造诣很深的艺术家。1953年严凤英调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,1954年,再度赴上海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,演出了《天仙配》、《砂子岗》、《打猪草》三曲戏,并获得了一等奖。

从被调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至1966年的13年间,严凤英演出了50多个大小剧目,如《天仙配》、《女驸马》、《红色宣传员》、《刘三姐》、《牛郎织女》、《党的女儿》以及《江姐》等。尤其在《天仙配》、《女驸马》中塑造的七仙女、冯素贞的艺术形象,已成了她的代表作,也是黄梅戏中的珍品。她主演的《天仙配》、《女驸马》、《夫妻观灯》、《牛郎织女》,被拍摄成了黄梅戏电影艺术片。她主演的《天仙配》荣获文化部“金质奖章”。严凤英的唱腔亮丽沙甜,委婉动听,韵味浓郁,吸收京剧、越剧、评剧、评弹、民歌等唱腔之长,将它们融会贯通,自成一家,誉为“严派”,广为流传,并被后人作为“精品”演唱。她是公认的黄梅戏一代宗师。

严凤英是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、全国妇女联合会委员、中国文艺家联合会委员、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。1960年加人中国共产党,曾任安徽黄梅戏剧团副团长,她还获得过全国“三八”红旗手称号。“文革”中,严凤英被指控为“文艺黑线人物”、“宣传封(封建主义)资(资本主义)修(修正主义)的美女蛇”,并被诬蔑为国民党潜伏特务,屡遭批斗。1968年4月7日夜,严凤